行业动态
地质勘查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先行性、基础性行业之一。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力量——聚焦近年来地质勘查行业突出成效与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22-07-15   编辑:中勘机械   访问量:3178

地质勘查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先行性、基础性行业之一。进入新时代,地质勘查行业在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谋发展、抓机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强化基础性地质调查支撑能力,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现代地质勘查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探矿工程技术、分析鉴定技术、选冶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天航空遥感等技术手段而完成。地质勘查行业具有为社会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多方面服务的功能,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行业。
  开展地质勘查,努力提高矿产资源保障和基础服务水平
  地质勘查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先行性、基础性行业之一。我国地质勘查业曾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作出过历史性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地质勘查行业在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与时俱进,谋发展、抓机遇,取得了新成效。
  近年来,地勘行业突出表现之一是,为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以2016至2020年为例:地质勘查行业中以寻找矿产资源为目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新进展。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持续推进,煤炭、锰、铜、铝土矿、钨、金等重要矿产勘查新获一批大型以上规模矿产地。全国矿产勘查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3332万米,新发现矿产地577处,其中,大型及以上181处、中型195处、小型201处。据统计,“十三五”期,国内主要矿种新增推断资源量煤炭897. 13亿吨、铁矿石8. 55亿吨、锰矿石13581. 86万吨、铜477. 18万吨、铅锌1008. 76万吨、金993. 97吨、铝土矿10. 38亿吨、磷矿石98563. 50万吨。2021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95处,其中,大型38处、中型34处、小型23处。
  体现矿产勘查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探矿权领域有新的变化: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9561个,登记勘查面积11.38万平方千米。矿产调查的基础工作继续加强,完成1:5万矿调60.5万平方千米,2021年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含矿产远景调查等)2.7万平方千米。新发现大量具有进一步找矿意义的矿(化)点、物化探综合异常等找矿线索,圈定一大批找矿靶区。
  地质勘查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另一突出表现是,近年来我国地质勘查行业不断夯实并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基础性地质调查支撑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基础性地质调查主要工作领域是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主要产品是填制地质图。填图,也就是区域地质调查,即通过面积性的、规范性的地质观察和分析研究,按照一定精度,将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为找矿、水文与环境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为社会进一步利用提供科学信息。
  一系列数字凝聚着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的辛劳,也标记着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据中国自然经济研究院地质勘查行业研究所《“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以下简称经济研究院行业所《报告》):2016至2020年,我国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含修测)2.58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1:20万及1:25万区域地质调查876.5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90.9%。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59.3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434.2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44.6%;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完成1:25万区域重力调查7.5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区域重力调查4万平方千米,完成航空物探168.3万测线千米;
  完成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1.3万平方千米,完成遥感地质调查完成航空磁法测量约20万测线千米;
  海洋地质调查完成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开展东海、南海重点海域和重要岛礁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完成澳门海域系统性海洋地质调查,实施5个大洋航次和10个深海地质调查航次。
  作为地质勘查行业重要工作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是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揭示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工程项目、经济建设发展规划解决相关地质问题,提供所需地质资料及服务,服务防灾减灾等。
  据统计,2016至2020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22.4万平方千米,建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在全国贫困地区累计实施探采结合井1600余口。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完成1:5万环境地质调查27.4万平方千米,聚焦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对区域内水、土、地热等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和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形成总体认识;聚焦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等需求,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初步评定我国19个城市群、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地质资源环境禀赋;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70.3万平方千米,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万平方千米;调查富硒土地,在贫困区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支撑建设300余处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基地);继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区或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等。
  在地质灾害调查方面,2016至2020年主要完成805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研发第I代滑坡监测预警仪,完成2512处滑坡监测预警实验;支撑四川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等60余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等。2021年,采用InSAR和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精度三维地形综合分析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在四川、重庆等11个省份459个县(市、区)识别11482处疑似隐患;完成453个城镇1:1万风险调查、2714处隐患点的勘查。
  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增强行业竞争力
  地质勘查业是调查与研究结合的技术服务业。要发展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理论、技术、方法的创新,夯实行业核心竞争力。以地质勘查业中的矿产勘查为例,它以找矿为目的,其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就离不开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创新的有力支撑。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需要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全方位持续创新与突破。
  近年来,在保障矿产资源安全、开展国家有关科技项目攻关中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
  ——建立并完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该体系首次提出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概念,构建我国25种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探获大中型矿床125个。在实践中有效降低了找矿标志的不确定性,提高了预测可信度,为找矿工作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
  ——大型锂矿成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通过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与成矿机制研究,取得“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锂矿成矿机制新认识,指导川西、华南及中央造山带秦巴山区等地找矿取得新进展。
  在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领域也取得一些新发现:厘定中国最古老岩石分布和时代,构建我国主要陆块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识别出中元古代古海洋15.7亿年氧化事件与13.8亿年缺氧事件,提出对地球演化过程中环境与生物巨变事件的新认识;发现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新证据,进一步完善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这些成果对深入认识大地构造演化、成矿过程、生物演化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地质勘查技术与方法的创新、进步,有效提升了地勘队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
  近年来,地质勘查在科研和实践中的主要成果包括: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开创地质灾害监测、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新领域,使地质工程监测技术从点式走向分布式,从电测时代走向光感时代;
  构建与示范现代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新方法体系,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预测,将基底属性及其演化纳入大型叠合盆地产铀潜力评价体系,自主开发多项技术方法,推动了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并构建大型叠合盆地砂岩铀矿预测评价技术体系;
  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在西南60多个县推广应用,指导300多个县石漠化治理,形成赤苍藤、火龙果、岩溶景观生态旅游等系列生态产业。
  科技创新,在为地质找矿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地质勘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激发行业发展潜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技术服务。
  推进重塑性改革,激发活力,拓展服务领域
  地勘单位是地质事业发展的“细胞”。“细胞”活,则地质事业兴。当前,地勘单位改革进入重塑性改革新阶段。
  地勘单位改革是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组成部分。随着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我国地勘单位改革提速。2021年5月,自然资源部出台《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地勘行业在改革指导、业务引领、规范发展等方面提出新要求,有力支持各省(区、市)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
  据专家介绍,新一轮改革主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改革目标,通过系统优化、整体重塑、功能再造逐步推进。
  2022年5月24日,浙江省地质院、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在杭州市正式揭牌,标志着浙江地质工作进入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的新阶段。
  5月27日,新组建的河南省地质局、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郑州市正式揭牌,河南地质工作体系形成“一局一院一集团”的新格局。新的工作体系要求河南地质工作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中全面发挥职能效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4个省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地勘行业改革。
  从更加深远的角度看,属地化地勘单位的改革与转型发展,加快了地勘行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步伐,也开拓了地勘行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属地化地勘单位立足专业特长,不断发掘自身优势,积极开启探索发展之路,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安徽地矿局承接实施皖江城市群沿江岸线资源调查评价、“两淮”采煤塌陷区调查等重点项目,积极服务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承揽全区地下水污染调查项目, 开展“天地人一体化”宁夏空间规划智能监测、评估等应用服务,为建设美丽新宁夏提供技术支持;河北省地勘局与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利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数据,合理有序开发资源,为推进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地质服务。
  提供能源矿产资源保障。山东省地勘局在金、铁矿等重要矿产勘查方面成绩显著,稀土、晶质石墨等战略性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在全省15个地市的35个县(市、区)城市规划区开展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甘肃省地勘局阿尔金东段晶质石墨勘查取得重大进展,为酒泉市打造石墨科技产业园提供了资源保障;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取得中深层地热“取热不取水”井下换热关键技术的突破,并承担实施一批清洁能源供热改造项目,实现经营收入突破,破解传统地勘行业发展难题。
  全力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浙江省地勘局主动承接省委省政府关于自然资源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作任务,组织系统专业力量全力开展灾后排查和风险区调查。江苏省地质局与省应急管理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化地震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合作,共同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此外,一些地勘单位还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在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实效。
  山东省地勘局制定《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通过发掘地质旅游资源、为缺水贫困村庄找水打井等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完善推广地热利用“郓城模式”“德州模式”和“东营牛庄无烟小镇模式”,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地质工作专项行动;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组织京津冀三省市地质部门开展跨区域重大地质问题调查和评价工作,为京津冀地区规划建设及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河北省地勘局完成雄安新区农用地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调查、地下水环境调查等项目,为雄安新区规划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地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地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主体活力的增强,地勘行业将不辍前行再创佳绩,继续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免责声明 |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于矿业邦公众号,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热门新闻